董事长潘朝金先生应邀在中大院为海南省属国有企业董事会人才专题培训班讲授《国有企业“十五五”规划编制与研究》
6月10日,我公司董事长潘朝金先生应邀在大连高级经理学院为海南省属国有企业董事会人才专题培训班开展《国有企业 "十五五" 规划编制研究》专题讲座。作为深耕国资国企战略、改革领域的资深专家,潘总以 "政策穿透力 + 实践洞察力" 双维视角,系统阐释规划编制的底层逻辑与创新方法论,为参与讲座的国企提供了兼具战略前瞻性与落地可行性的专业解决方案。
潘总在讲座开篇指出,"十五五" 规划编制需立足政治、经贸、科技、人口、气候五大维度的变革性影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新兴市场结构性机遇与科技革命催生的产业重构并存,国企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深化供给侧改革等八大阶段性特征中找准定位。他创新性提出 "五新框架" 编制方法论 —— 以新发展阶段为时空坐标、新发展理念为价值引领、新发展格局为战略基点、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动力、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为制度保障,系统破解目标模糊、模式僵化、结构失衡等五大核心问题。"战略规划不是未来的计划,而是今天为未来做的关键选择。" 他援引管理大师德鲁克的观点,强调规划需通过十三步法构建 "环境感知 - 战略设计 - 动态调整" 的闭环管理体系。
在讲到战略反思与战略评估时,潘总提到了六个反思,分别为企业是否因贪多求全导致战略分散?是否混淆计划与战略的本质差异?是否将战略沦为口号而缺乏逻辑自洽?是否忽视动态管理而将规划束之高阁?是否固守旧认知框架应对新挑战?战略落地难的根源究竟何在?他指出,战略的本质是 “选择性放弃”,当下战略逻辑已从 “1 到 N” 的规模扩张转向 “0 到 1” 的创新突破,从竞争思维转向共生逻辑。以医疗大健康领域为例,他剖析了战略认知需引导的七大变化,强调企业必须打破 “穿新鞋走老路” 的惯性,以 “重新定义、跨界连接” 思维重构战略逻辑。
针对规划碎片化难题,潘总讲到了"战略金字塔模型",该模型将企业战略体系科学划分为公司战略(顶层定位)、业务发展战略(业态布局)、组织战略(能力支撑)、战略保障体系(资源匹配)四个有机层面。并以某集团生态环保业务 "十四五" 规划为实证案例,深入阐述了如何通过 "总分结合" 的设计思路,实现战略目标从顶层设计到执行落地的全链条贯通。潘总强调,"真正的战略体系需要产生化学反应,公司战略、业务发展战略、组织战略、战略保障体系四个层面构成相互支撑的战略系统:公司战略明确 "做什么" 的方向性问题,业务战略解决 "如何做" 的路径问题,组织战略保障 "谁来做" 的能力问题,保障体系夯实 "能否做" 的资源问题,缺一不可,各层级需形成动态协同,才能助力企业实现战略从 "纸面" 到 "地面" 的转化。
围绕新质生产力培育核心命题,潘总提出从资源端向客户端转型的五大实施路径:在战略转型实施层面,构建起 "五位一体" 的转型框架:以模式创新为核心突破点,推动发展重心从资源端向客户端迁移;以业务整合为关键抓手,通过产业融合、产城融合打造新业态;以资产优化为基础条件,调整传统企业形态适配战略转型;以资本运作作为连接纽带,实现跨界资源整合;以数智融合为赋能手段,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同时提出五条具体实施路径:通过产业融合催生新商业模式,通过产城融合拓展发展空间,通过数智融合构建现代企业形态,通过产融结合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科技研发强化核心竞争力。他特别指出,转型实践中需跨越 "认知与理念、现实与理想、战术与战略" 等七大矛盾鸿沟,形成系统化解决方案。
讲座最后潘总通过对华为 商业模式拆解分析,阐述了企业如何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通过对标分析建立商业模式评估诊断系统,通过价值重构设计创新方案,通过场景推演构建演示系统,通过量化指标建立新商业模式评估体系。针对传统企业转型痛点,潘总强调需打破 "重资产运营" 惯性,以资本为纽带、以数据为要素、以场景为载体,重构 "价值创造 - 价值传递 - 价值获取" 的商业逻辑链,推动战略规划从文本层面的 "蓝图设计" 转化为市场层面的 "竞争优势"。
本次讲座以 "宏观环境 - 战略逻辑 - 体系构建 - 实施路径 - 模式创新" 为完整脉络,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剖析、工具输出的多维结合,内容紧密贴合国企战略管理实践,既有对战略本质的深层思考,也有具体的工作框架和工具模型,对科学谋划企业未来五年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海南省属国企 "十五五" 规划编制提供了可操作、可落地的方法论指引。(嘉伦国咨:张娟娟)